江海通报»首页 评论 评论 查看内容

通观时评|再谈极端恶性案件频发的背后

49

主题

52

帖子

248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248
引用 @这是西望为通观社撰写的评论文章。该篇特约评论不代表通观社的观点和立场。转载请注明来源通观社。



近日接连爆发两起骇人听闻的极端恶性案件,导致43名无辜同胞不幸遇难,不仅让国人痛心,也让社会对根源问题的反思愈加迫切。

可以说,这类极端恶性案件的频发,并非孤立的个体悲剧,而是深藏在社会结构和集体思维中的巨大隐患。

在分析这些案件的背后动因时,除了考虑个体的心理问题和行为偏差,还应从更宏大的社会文化环境来探讨——特别是仇恨教育和宏大叙事对个体思维和行为的潜移默化影响。

或许,仇恨教育与宏大叙事的长期灌输,让暴力行为在某些人群中得到某种程度的认同,并以极端形式表达出来。


仇恨教育与暴力逻辑的培养


仇恨教育的深层问题在于,它将个体对抗社会不公的愤怒,转化为对“敌人”的暴力仇恨,进而弱化了和平理性解决冲突的可能性。

在中国近现代史上,仇恨教育贯穿于多个重要历史阶段,尤其是阶J斗争和G命斗争的叙事中。暴力被视为“正义斗争”的必要手段,甚至有时候暴力本身就被美化为“J放”与“进步”的象征。

特别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那十年,极端的仇恨教育催生了无数暴力行为。受这种思维模式影响的人,将身边的人视为“敌人”,以暴力方式表达自己的不满。

直至今日,这种仇恨教育的余毒依然或多或少存在,虽然它的直接表现形式有所变化,但根本上并未根除。无锡事件中的犯罪嫌疑人徐某金的暴力行径,或许正是这种“暴力为解”的思想在现实中的悲剧性体现。

而这种暴力行为的根源之一,或可追溯到“枪杆子里出政权”“落后就要挨打”等传统观念。这类思想深刻影响了社会的集体记忆和行为方式,使得许多人把暴力手段视为解决问题的“合法”途径。

革命史上多次强调武力的重要性,这种强调“通过暴力获取正义”的思维,长期渗透进社会底层,形成了某种“暴力文化”。

在这种文化中,个体的愤怒和不满,容易演变为暴力冲突,而不是通过理性对话和合法手段来解决。

仇恨教育的遗毒,可能会让一些人无法从自身的不幸中抽离出来,而是将社会视为敌对势力,转而以“暴力自证”的方式寻找存在感。

进而,暴力可能就不再是偶发的极端事件,而是一些人对抗困境、解决矛盾的“正当”手段,甚至是被某些情绪化和激进化的社会环境所鼓励的。

这类观点可能早已深深植入许多国人的认知体系,成为一种近乎本能的信念。

这些观念虽有其历史语境下的合理性,但长期来看,它们对社会心态、行为模式和文化走向都产生了复杂且深远的影响,也间接为许多问题埋下隐患。

篇幅有限,有机会将在下一篇文章中对此展开讨论。


宏大叙事与个体的异化


与仇恨教育如影随形的,是长期主导社会的宏大叙事。

这些叙事往往强调集体的价值,强调集体至上的概念,却可能忽略个体的尊严与需求。

宏大叙事中,个体往往被视为实现集体目标的工具,而不是具有独立价值的主体。个人的困境、情感与需求容易被系统性地忽视,最终导致个体的异化与社会疏离。

在这种环境中,个体如同螺丝钉一般,承载着集体目标的同时,也在不断地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与痛苦。

当这些个体面临困境时,社会往往缺乏有效的支持与关怀,这使得他们很难通过常规途径解决问题,反而将其自身的失败归因于社会和体制的不公,进而激发愤怒和报复心理。

网传徐某金在其遗书中高呼“G命”口号,若内容属实,便是这种思维模式的一个典型例子——可能在他眼中,自己作为“弱者”与社会格格不入,暴力成为他“抗争”的唯一方式,仿佛只有通过极端行为才能证明自己存在的价值。

宏大叙事的根本问题,在于它忽略了个体的情感需求与生活困境,极度强化了“集体利益”的至高无上,缺乏对普通人的实际关怀。
樊某、徐某金的愤怒与无助,或许正是这种“集体目标至上”与“个体权利缺失”之间的矛盾所引发的结果。


社会危机的双重催化剂


仇恨教育与宏大叙事有着密切的联系,二者共同塑造了社会的暴力文化与压抑个体的环境。

这种文化不仅使得个体在面对困境时容易选择极端手段,而且使得整个社会对于暴力行为的容忍度逐渐升高。

仇恨教育的逻辑,让人们在面对失败和不公时,习惯性地将矛盾对立化、极端化;
宏大叙事的压迫,则通过忽视个体的困境,将他们推向边缘,导致个体在深陷困境时感到孤立与绝望,进而选择以极端的方式表达愤怒。

这两者相互作用,或许就是极端暴力案件频发的根本原因。


反思与出路


笔者认为,要避免类似极端恶性案件再次发生,社会亟需深刻反思这些思维模式带来的负面影响,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调整。

摒弃仇恨教育与暴力思维

教育体系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与和平解决冲突的能力,摒弃任何形式的暴力美化或正当化。

仇恨教育与暴力思维,不仅在于历史背景的影响,还在于教育体系未能有效培养人们的共情与和平意识。

更新宏大叙事中的个体观

宏大叙事不应仅仅强调集体利益,还要更加关注个体的尊严与需求。

社会需要构建更加多元化的价值观,将个人价值的实现与社会目标的推进结合起来,避免让个体成为实现宏大叙事的工具。

加强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建设

提供更多的社会支持与心理疏导渠道,帮助那些陷入困境的个体找到更为理性的解决办法,而不是将暴力视为唯一的出路。

社会应该提供更多有效的机制,让人们能够通过合法和和平的方式表达不满,解决困境。


结语:从宏大到个体


极端暴力案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反映了社会在历史、文化和教育中的一些根本性问题。

从仇恨教育到宏大叙事,这些思维模式不仅助长了暴力行为,也忽视了个体的尊严与情感需求。

要走出这种困境,社会需要从根本上转变思维方式,从尊重个体的自由与权利出发,建立一个更加公正、包容、理性的社会。

只有这样,才能避免极端暴力行为的再次发生,真正实现社会的长治久安。

来源:通观社
来自: iPhone客户端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特别声明】在接受江海通报全国民生服务媒体平台(以下简称“平台”“本平台”)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凡本平台注明来源“江海通报”或“江海通报App”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归本平台;凡本平台注明来源非江海通报的所有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或网站,仅代表原作者观点,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平台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凡本平台认证的江海通报官方通报号以外的所有帐号发布的所有作品(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及视频等),均为平台用户上传并发布,仅代表发布者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的观点或立场,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责由发布者自负,与本平台无关;本平台所有作品,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和意见,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本平台旗下公益民生投诉举报平台仅为各方搭建沟通桥梁,不干涉各方沟通过程及结果,不收取任何一方任何费用,凡以本平台名义收费的均为冒充、欺骗行为,请及时报警并向平台官方反馈。已经发布的投诉举报无法删除、撤销。投诉举报方不得利用“删除、撤销投诉举报”作为条件要求被投诉举报方解决投诉举报问题。被投诉举报方不得以“删除、撤销投诉举报”为前提条件解决投诉举报方所投诉举报问题。一经发现有类似行为,平台将对双方做出严肃处理。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30日内与本平台联系。
来自手机

举报 回复 使用道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