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海通报»首页 评论 评论 查看内容

通观时评|恶性事件频发背后,究竟什么在潜移默化影响社会情绪?

49

主题

52

帖子

249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249
引用 @这是西望为通观社撰写的评论文章。该篇特约评论不代表通观社的观点和立场。转载请注明来源通观社。


近年来,恶性事件频发,让我们看到报复社会式暴力的恐怖和残酷。

这类无差别攻击行为,不仅让国人感到震惊,更引发了全社会广泛的深刻反思:

究竟是什么让个体在不满之下选择伤害无辜?

在这一切的背后,或已影响几代人的“仇恨教育”,是否在潜移默化中积累了对立情绪?


仇恨与斗争


曾几何时,甚或当下,“仇恨教育”“斗争哲学”在一些社会和教育叙事中确实时隐时现。

这类教育,往往以强调历史仇恨和民族屈辱为手段,意图激发群体认同感和凝聚力。

然而,这种方式容易将“爱国”与“仇恨”混淆,使个体在潜意识中形成“敌我对立”的认知倾向。一旦个人在现实中遇到挫折,尤其是在权益受损时,很可能将自身的不满投射到他人或外界,进而演变为对他人甚至社会的敌视。


累积与转化


不可否认的是,部分社会教育和宣传中,确实存在将外部力量视为威胁的倾向。

这种教育或许可以快速提升群体凝聚力,但也可能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一种对外盲目敌对的心态。

而这种心态,在某些极端情况下,可能就会转化为对内的不满和对抗。

一些个体在情绪积累或挫折中,甚至会将生活中的失落与社会的“敌意”联系起来,将无辜人群视为宣泄的对象。

当然,这类思维模式并非直接造成极端事件,但其长期潜在的心理影响不容忽视。


对外与对内


当仇恨情绪不断被强化,而个体无法在生活中及时得到关怀和支持时,某些人可能就会将“对外的敌意”瞬间掉头转向对内。

这意味着,原本针对外部的对立情绪,可能会在个体生活不满和心理失衡时,演变为对周围无辜人群的攻击。

相关通报显示,某事件中的嫌疑人就是将个人对婚姻财产处置的不满,放大为对社会的不满,最终选择了无差别报复,正是这一现象的典型例子。


警钟与反思


在全球化背景下,我们需要思考,教育应更多传递开放、包容的观念,避免长期强调外部威胁和历史仇恨。

同时,强化社会对心理健康和情绪疏导的关注,引导人们通过合法、理性途径解决问题。

教育,应当是促进理解与包容的力量,而非积累敌对情绪的手段。

恶性事件频发,为全社会敲响了警钟。

有效减少极端事件的发生,不仅需要严厉打击暴力行为,更要深刻反思社会的价值观传递。

唯有让教育成为和平、包容、理性解决问题的助力,才能从根本上营造更安全、和谐的社会环境。

来源:通观社
来自: iPhone客户端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特别声明】在接受江海通报全国民生服务媒体平台(以下简称“平台”“本平台”)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凡本平台注明来源“江海通报”或“江海通报App”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归本平台;凡本平台注明来源非江海通报的所有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或网站,仅代表原作者观点,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平台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凡本平台认证的江海通报官方通报号以外的所有帐号发布的所有作品(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及视频等),均为平台用户上传并发布,仅代表发布者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的观点或立场,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责由发布者自负,与本平台无关;本平台所有作品,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和意见,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本平台旗下公益民生投诉举报平台仅为各方搭建沟通桥梁,不干涉各方沟通过程及结果,不收取任何一方任何费用,凡以本平台名义收费的均为冒充、欺骗行为,请及时报警并向平台官方反馈。已经发布的投诉举报无法删除、撤销。投诉举报方不得利用“删除、撤销投诉举报”作为条件要求被投诉举报方解决投诉举报问题。被投诉举报方不得以“删除、撤销投诉举报”为前提条件解决投诉举报方所投诉举报问题。一经发现有类似行为,平台将对双方做出严肃处理。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30日内与本平台联系。
来自手机

举报 回复 使用道具